2015年9月17日下午,翻译理论与翻译文学研究学术团队在教学3号楼605教室举行学术研讨会。本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“‘三美’理论视角下的雪莱诗歌汉译研究 —以江枫和杨熙龄的译文为例”,由团队负责人吕文澎副教授及其研究生王丽丽同学合作讲解。本团队成员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。
吕老师重点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、理论基础及研究模式。研究背景包括19世纪初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及其诗歌的独特风格、江枫和杨熙龄所译雪莱诗歌及其各自的翻译观。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被誉为“诗译英法唯一人”。许先生在20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提出了翻译诗歌的本体论—“三美论”(意美、音美、形美)。本研究依据“三美论”,研究者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,提出了进行英诗汉译研究的模式。
许多中国人熟悉雪莱脍炙人口的名言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(英语原文是:If winter comes,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?)。这是雪莱不朽名作《西风颂》(Ode to the West Wind)的末尾诗行。王丽丽同学以江枫和杨熙龄所译《西风颂》第二节为例,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用汉语再现原诗意美、音美和形美的情况。“意美”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;“音美”要求译文“有节调、押韵、顺口、好听”;“形美”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、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。在许渊冲看来,“三美”之中,最重意美,音美次之,最后是形美,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,所以,神似胜于形似,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,努力做到三美齐备。通过对两位译者在“意美、音美、形美”三个维度上的对比,此项研究初步得出结论:江译在“意美”和“音美”维度再现得更加得当,而杨译在“形美”维度比江译更胜一筹。总之,由于江译比杨译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诗美意境,而更具魅力和艺术感染力。
最后,参加研讨会的师生不仅对本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,而且还对本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,难能可贵。
诗歌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感情,是语言艺术精粹的凝练,其中语言艺术技巧的运用丰富多样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云:“诗者,翻译所失也”(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.),表达了诗歌翻译的挑战性和某种程度的不可译性。我国翻译界普遍认为诗歌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体裁,英诗汉译向来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难点。实践证明:诗歌是可以翻译的。本次研讨会激发了广大师生对诗歌翻译的兴趣,也为新葡的京官网翻译方向的研究生拓宽了研究思路,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。